内容简介
本书系统全面地论述了粉煤灰空心微珠的发现、形成及其影响因素,对粉煤灰空心微珠的分选、理化特性以及粉煤灰空心微珠的表面处理与应用也作了全面详尽的介绍。全书共分10章,介绍了粉煤灰空心微珠的形成及其影响因素、粉煤灰空心微珠的分选、粉煤灰空心微珠的理化性能、粉煤灰空心微珠在聚合物中的应用、空心微珠在聚合物中的作用机理、粉煤灰空心微珠表面镀金属薄膜及其应用、空心微珠表面磁控溅射镀二氧化钛薄膜、超细空心微珠用于提高航天器聚合物材料抗原子氧的剥蚀、粉煤灰空心微珠的应用等。
本书可供从事塑料、橡胶、涂料、建筑保温材料及其助剂、发泡材料、绝缘材料、浮力材料、耐火材料、各种复合与合金材料、人造大理石材料、人造皮革材料等行业的科研院所和工厂企业的科研人员、大学教师、研究生以及工程技术人员参考。
精彩内容
第3章 粉煤灰空心微珠的分选
早在1968年,英国Raask教授首先发现了电厂粉煤灰中的漂珠空心微珠,并用湿法进行了收集。1973年,美国Pedlow博士在美国匹兹堡国际灰渣利用讨论会上,首次讨论了从粉煤灰中提取空心微珠的可能性以及它的优良性能。1975年,美国Zeeuw教授成立了微珠研究所,与美国北方各州电力公司联合发展空心微珠事业。1988年,日本的Oishi分析了粉煤灰中空心微珠颗粒的形成过程,同时分析了粉煤灰中存在的金属元素。Yih S.M.等人研究了粉煤灰漂珠的物理化学性能,并提出将其应用在绝缘材料中,效果很好。随后,Kruger研究了南非电厂粉煤灰漂珠的性能及其回收再利用的情况。Paoletti L等人也研究了粉煤灰漂珠的理化特性和结晶学性能,指出粉煤灰漂珠具有类球形的形貌和多孔结构,并且富含c、s、si、Fe、A1元素。1995年,2002年,Rohatgi P.K.E也报道了从粉煤灰中分选出来的漂珠和沉珠的性质。
上述研究人员分选出的空心微珠一般以漂珠居多,直到2000年,美国Michigun Technological University的Hwang J.Y.教授提出了要对粉煤灰超细空心微珠进行系统的分选,Hwang教授采用的是水力旋流器进行的湿法分选,分选成本比较高,分选的粉煤灰超细空心微珠X小颗粒的平均粒径约4.1μm,其称之为fine clean ash。2003年,意大利的Beretta F.教授研究了从重油燃烧物中分选出来的超细空心微珠(其称之为plerosphere)的结构和性质,其分选出来的沉珠粒径在21xm~31xm
|